金牛奖获得者歌斐资产宁冬莉最新分享:八年如一日打磨目标策略,只为目标达成
“从FOF1.0到MOM2.0的时候,歌斐需要成立独立的集中交易室,需要在交易模块嵌入各种风控系统,还需要购买硬件设施,培养优秀的风控和交易员。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余的费时费力的行为,但当你真正遇到大级别股灾的极端情形时,就会发现这个模式的升级,对于公司来说是极具意义的。”“目标策略系列产品想要做好,深度的研究和严格的风控是基石,长期来看,是对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目标的达成需要时间,过程中也会有波动,虽然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在平衡投资的不可能三角(收益、波动性,流动性),但是过短的投资时间不利于目标实现。”“对于多策略组合而言,出现市场回调不可怕,因为理论上任何市场环境总会有能够获取收益的策略,降低组合的波动,最不利的是出现阶段性的所有策略失效,产品必须忍受暂时的回撤,这是我们极力在控制和避免的。”“每一种策略或者每一个投资标的,必须给它赋予清晰的单一目标,才能达成组合的核心目标。比如有的策略和标的是用来贡献收益的,有的可能只负责平衡波动,还有的我们可以允许阶段性没有收益、甚至亏钱,但必须对它赋予特殊时期的特殊使命,比如预防极端事件,要不然这个组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止盈的行为是最挑战人性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止盈。因为在极致的市场尾部,谁也不知道市场的情绪会如何演绎,目标策略系列产品会倒逼投资团队必须去不断思考止盈的行为,当你的目标跟风险预算一旦确定之后,你的锚就在那里的时候,为了目标的实现,必须做出必要的动作。”“投资当中很多事情是不能确定的,目标策略系列产品希望让客户安心的穿越周期,不至于睡不着觉。锚定目标、找到正确的路径,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剩下的只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以上是歌斐资产多策略基金部投资管理业务负责人宁冬莉在近日接受访谈时的最新分享。宁冬莉拥有17年资管行业投研经验,10年行研和股票投资经验,7年多策略基金管理经验,擅长逆向投资,金牛奖获奖者,投资穿越两轮牛熊。关于目标策略投资的来龙去脉,目标策略如何运作,管理人的筛选有哪些难点,请看她的最新精彩观点。宁冬莉:任何模式或者策略方法的迭代升级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我们初期做FOF投资时,正常市场运行时也感觉不到这种模式的弊端,极端市场来临,遇到了痛苦的问题,我们不断深刻反思和复盘。升级过程不会在短时间就能完成,我们围绕怎么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我们不断提炼问题的本质、不断复盘,讨论达成共识、最后解决痛点。升级到MOM从想法到落实执行,我们花了半年多时间,招人、建交易室、重新梳理投顾,不仅要公司内部认同这个模式,还要跟底层的子管理人不断沟通,使得他们认可和接受这样的模式,接受作为组合的投资顾问,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够一起走下去。
宁冬莉:MOM模式的升级基本是没有参照物的,投资流程细节如何设定,风控点如何设置,让这种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又不至于影响组合基金和子管理人正常能力发挥的边界,都需要自我摸索;包括交易员如何培训,怎么考核,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些点都需要考虑。现在来看可能很简单,但在当时确实筹备了很久。
这是一个产品不断进化的过程。从FOF到MOM,我们需要找一个好的模式让被投的管理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底层的投资标的筛选评估方法框架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商业模式是有变的,对歌斐团队能力的要求迭代。再从MOM到目标策略的演变,是一个更大的升级。在极端市场环境出现时,不仅FOF模式暴露除了很大的弊病,我们发现单一策略也完全不够了,市场太复杂,如果遇到股灾只是简单做减仓、赎回,可能胜率不够或者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是结构性的机会或者风险,单一策略很难平稳的跨越周期,于是我们坚持了多策略的组合投资方式,这是新的转型,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才能触及到真正核心的需求点,实现最终的投资目标。所以目标策略是在严格的风险预算约束下运作,把客户端、投资端结合在一起,努力达成预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有要求的,是为了满足合理的需求,不可能不承担任何的波动性和流动性的约束来达成。超越了自我认知去满足不合理的需求,最终总会遇到风险。
宁冬莉:我们团队的角色是一横一纵的定位。横就是研究。在做多策略组合基金这件事情上,深度研究是基础,每个成员都会有盲区,所以我们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最聚焦最擅长研究的策略方向,并且给其他团队成员赋能,这个是按研究的维度去分。第二个维度,还有一个角色是投资经理,我们需要把研究成果高效的反馈到整个组合的构建过程中,创造好的产品业绩。宁冬莉:风格趋同化、行业头部化。三年的核心资产牛市,足够让几乎每一个管理人都认为这一个方向是正确的,底层资产看起来差不多,相关性很强,给组合投资带来困难,因为组合管理不可能在一个方向发挥到极致,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为未来的变化做准备。过去我们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持续做储备和布局,比如过去一两年是成长型管理人的黄金时期,但我们也会持续寻找深度价值等不同风格的管理人做储备。宁冬莉:私募管理的筛选,尽调非常全面,每一个成长阶段我们看重什么,除了业绩,管理人本身的特征和组织能力,都必须了解清楚。后来拓展投向公募的时候,我们发现方法论不可以简单复制。在不断拓展自己投资边界的时候,需要纠正认知惯性。
公募跟私募相差比较大,看的维度不一样。公募是很成熟的资管类别,平台化的优势很强,比如一个优秀的公募,至少几十到上百人的研究团队,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公募基金公司的盈利来源是管理费,所以规模容易成为驱动力,这样才能吸引到更优秀人才。私募主要盈利来源是后端分成,这些底层驱动力的差异会导致投资行为模式不一样,需要不断摸索、以不同的方法和体系去筛选。Q:在决策流程上哪个会更优先?比如说是先定资产类别,定风格,还是选管理人?宁冬莉:这是积累多年很成熟投资流程,首先确定投资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先判断整个不同市场的格局,比如,结构,方向和驱动力,这些特征多维度刻画出来后就可以做不同策略之间的权重搭配。接下来就是自下而上的过程,选择未来最适合的投资标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根据歌斐的宏观三周期模型,今年的投资会更加保守一点,按照这种风险预算,股票多头暴露可能是只有30%-50%,再下一层是风格的匹配,价值、成长,再到下一层才是说每种风格下选择适合标的,是公募或是私募管理人。层层抽丝剥茧,到每一个细节标的,已经是最后一个环节。自上而下是推理的过程,还要自下而上的验证,如果一个逻辑的推理非常顺畅,验证都非常明确,就是一个值得重仓的好策略或者投资标的。